世界末日的第二天作文950字

时间:2022-02-01 07:36:25 作者:会员上传

这,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。

8787年资源极度短缺的今天,没有理想中的和平,唯有已维持百余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,为资源而战,为掠夺而战。

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,战争以冷兵器进行,血流成河,尸横遍野,早已成为陈旧的话题。人口从120亿锐减至40亿。一切都在日复一日,一切在战争中维续着。

然而,一个从太空空间站传回的消息打断了一切。

一颗约在地球质量万分之一的陨石在两天后冲击在南极洲。

或许这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,却不足以令这些常年刀口舔血的“疯子们”恐慌。

两小时后,国际空间站传出消息。经精密计算,该陨石将使南极洲产生巨大爆炸,南极冰层将在爆炸时放出的高温中全部溶解,进而导致海平面极度升高,足以淹没原海拔五千米以下的全部事物,人类文明从此毁于一旦。

宁静,彻底的宁静,在消息传出的一瞬间,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,呆望着眼前的银幕。

继而,是疯狂,不顾一切地向中国冲去,仅为那号称“世界屋脊”的青藏高原,为那五千米以上的海拔,是唯一可能生存的地方。

然而,他们总是被遗忘的一群人,他们没有强健的体魄去争夺,他们唯有眼睁睁地望着潮流来临,生命结束的一刻。是的,他们是孩子,是儿童…..

尸山堆累在群峰之间,为雪峰的天空增添了一抹浓重的鲜红,一天一夜的争夺,染红了东方大地,染红了晨曦。

一座接近六千的高山之上,驻立着几十张帐篷,那时胜利者所应有的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里面都是孩子。山脚下,一座雕像,或者说一具血红的尸体。他本能在高山上安全地等待着末日的来临。但他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孩子,然而他死于山脚的争纷——为上山之路而争。他,是一位孤儿院的院长….

孩子们跪在山腰,唱着悲凉的歌。

那是怎样悲沉的曲调?又有多少无尽的凄凉?

生于这混乱的时代,他们没有童年。自幼父母死于战争,在孤儿院那阴森中生活……

山脚下,一位壮年男子狠狠地丢失下武器,就如同连锁反应,武器丢了一地……

离最后的时间还有十分钟。峰峦之上,一座座厚实的帐篷旁,一个个弱小的身躯跪着…

山脚,无数人们肃立着,祈祷着,守护着……

十,九,八……三,二,一……

蓝于红在群峰的见证下狠狠地碰撞,连带着无数的生命,吞噬,消逝……

结束了,一切都结束了…唯有山顶之上尚存的生命……不论他们是否能够存活,至少是生的希望。

面对生与死的抉择,更多的人选择了将生的机会留给他人……

人性本善,大爱无疆。

相关推荐

    我所认识的诗词

    我想我们对是并不陌生,从刚学习语文时就有古诗。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遗产,历代流传下来,记录了古时代一些生活习俗,社会,思想等……从古时候到现在,有很多著名的诗人,如我最初认识的李白,杜甫,苏轼等。其中接触最...

    听,年的声音

   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,日历也在一天天变薄,当你撕完一本,有换了一本,又撕了二十来页后,年的声音便开始白耳边响起了。起初,是一段前奏,各家的商场、店铺开始挂起红灯笼。此时你便会从扩音器中听到例如刘德华的《恭喜发财》之类的歌曲,让你知道:噢,快过年...

    听,奋力奔跑的声音

    体育课上,体育老师一声“这几天体育测试,今天测800米”,全班立刻一片唉声叹气,我想到去年不堪回首的体测成绩,眼前的跑道俨然变得更长了。无奈之下,怀着一份如临绞刑架的“视死如归”,我挪到了起跑...

    研学之旅心得体会

   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小时候,我们便能将《十则》倒背如流,却从未想过,有朝一日,我竟来到了曲阜、邹城——孔孟之乡这得益于沂源...

    听,那重复千万遍的声音

    “儿子,认真做好每一件事。”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在我临下车时说这句话。春夏秋冬,寒暑过往,从未间断。语文课上默写时被罚抄一首古诗50遍,我认为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,便施展开“神笔法”,水浒传有云&l...

    十七

    十七岁,意味着什么?是情窦初开的年龄,是迈向十八的大门,是努力拼搏的青春。“十七岁那年的雨季,我们有着共同的期许,也曾经紧紧地拥抱在一起。”正如歌声中那般,十七岁的我们有着天潭般的幻想与不切实际的目标。即便如此,我们...

    岁月如歌

    轻轻的你走了,正如你轻轻的来。四年时光悄然而过,回首往事,一切仿佛就在昨天,似烟雾迷蒙,若即若离,似若有若无的水墨画,朦胧迷人。打开记忆的心扉,时间又倒回到了刚入学那天。那日的太阳,有竹匾那么大,橘红色的,安静的燃烧着。天空中时而飞过几只觅...

    以戏为题目

    我们一起回家。可终是回不去旧时光阴。犹记得宝玉初见黛玉,便顿觉一种说不上来的熟悉,似乎连空气都被氤氲出特别的味儿来,这位风流成性的公子也是心直口快:“妹妹甚是眼熟,似是梦中旧相识。”黛玉又何尝不觉如此,却脸儿一红,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