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·生活作文1000字

时间:2022-02-08 07:36:25 作者:会员上传

每个人的饮食都有自己的讲究,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特色。但从品味饮食之中,不乏可品味到一些生活中的哲理。

冰糖葫芦。这是一道起源于北方而后风靡大江南北的小吃。以山楂果为原料,辅以新鲜的蔗糖。初入口时,只感觉一股暖暖的甜迅速占领你的味觉;当你感到甜得发腻正想扔掉时,略带酸味的山楂又会使你不忍丢弃。这正如生活,有酸也有甜,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,也没有人会永远处于低谷。只要你坚定信念,就一定能尝到梦寐以求的甜!

鸳鸯火锅。虽说是四川风味,却赢得全国群众的喜爱。寒冬腊月不说,就连炎天酷暑也自有人去川锅店大快其胃。一边是清汤亮水,一边是麻辣辛香;一面是淡淡的白,一面却是亮亮的红。各取所需,直吃得是通体生津,呼吸顺畅,无论哪一个细胞都透着一股子舒服劲儿。怨不得大家直吃得咂舌流泪却仍痴心不改。这个名字,这种吃法,足可见国民的智慧。生活也是一样,走哪条路是由你自己选择的,你想偶尔来点刺激也好,平平淡淡地过下去也罢,自主权在你。很多人在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很难习惯于平淡度日,可他们却忘记了过于麻辣难免伤及脾胃。

臭豆腐。身为湖南人的我,对臭豆腐自然是爱之入骨。外面香脆,里头鲜嫩,再加上特制的卤水,真是好吃得不得了。时常有网友问我:“为什么湖南人会喜欢吃臭豆腐?又臭又黑,一看就吃不下。”确实,臭豆腐外貌是不尽如人意,味道也不大好闻,可吃起来却是另一番感受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去以貌取人,以第一印象去评判一个人。殊不知人不可貌相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一面,你要真正与其结交才知道他的优点。就象臭豆腐,你不吃下去,又怎么能知道个中乾坤呢?

饺子。有道是“好吃不如饺子”,尽管现在的饺子品种繁多,但万变不离其宗,不过是皮里包着馅儿。其实,生活好比包饺子,每人均以时光做皮,言行做馅。有人将自己看到的、听到的全都包进去,吃了让人感到发腻;有人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包进去,混以酱、醋、五香,承受不起的人自然倒牙反胃;也有人将生活中的烦恼、嫉妒、误解统统包进去,使人觉得苦涩无味。当然,不乏高手善于将生活中的精华凝于一处,调以各种配料,使人感到色香味俱全。

饮食,讲究烹饪的火候,有时还要考虑用餐的时间地点人物,甚至心情。“民以食为天”不假,可不要在丰盛时挑三拣四,也不能在短缺时饥不择食;生活中也需要探索途径和方法,才能获得成功。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,只要你细细品尝,一定能品出不一样的多彩人生。

相关推荐

    我所认识的诗词

    我想我们对是并不陌生,从刚学习语文时就有古诗。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遗产,历代流传下来,记录了古时代一些生活习俗,社会,思想等……从古时候到现在,有很多著名的诗人,如我最初认识的李白,杜甫,苏轼等。其中接触最...

    听,年的声音

   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,日历也在一天天变薄,当你撕完一本,有换了一本,又撕了二十来页后,年的声音便开始白耳边响起了。起初,是一段前奏,各家的商场、店铺开始挂起红灯笼。此时你便会从扩音器中听到例如刘德华的《恭喜发财》之类的歌曲,让你知道:噢,快过年...

    听,奋力奔跑的声音

    体育课上,体育老师一声“这几天体育测试,今天测800米”,全班立刻一片唉声叹气,我想到去年不堪回首的体测成绩,眼前的跑道俨然变得更长了。无奈之下,怀着一份如临绞刑架的“视死如归”,我挪到了起跑...

    研学之旅心得体会

   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小时候,我们便能将《十则》倒背如流,却从未想过,有朝一日,我竟来到了曲阜、邹城——孔孟之乡这得益于沂源...

    听,那重复千万遍的声音

    “儿子,认真做好每一件事。”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在我临下车时说这句话。春夏秋冬,寒暑过往,从未间断。语文课上默写时被罚抄一首古诗50遍,我认为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,便施展开“神笔法”,水浒传有云&l...

    十七

    十七岁,意味着什么?是情窦初开的年龄,是迈向十八的大门,是努力拼搏的青春。“十七岁那年的雨季,我们有着共同的期许,也曾经紧紧地拥抱在一起。”正如歌声中那般,十七岁的我们有着天潭般的幻想与不切实际的目标。即便如此,我们...

    岁月如歌

    轻轻的你走了,正如你轻轻的来。四年时光悄然而过,回首往事,一切仿佛就在昨天,似烟雾迷蒙,若即若离,似若有若无的水墨画,朦胧迷人。打开记忆的心扉,时间又倒回到了刚入学那天。那日的太阳,有竹匾那么大,橘红色的,安静的燃烧着。天空中时而飞过几只觅...

    以戏为题目

    我们一起回家。可终是回不去旧时光阴。犹记得宝玉初见黛玉,便顿觉一种说不上来的熟悉,似乎连空气都被氤氲出特别的味儿来,这位风流成性的公子也是心直口快:“妹妹甚是眼熟,似是梦中旧相识。”黛玉又何尝不觉如此,却脸儿一红,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