芳菲歇去何须恨,夏木阴阴正可人。

出自:《三月晦日偶题》 年代:宋代 作者:秦观

节物相催各自新,痴心儿女挽留春。

芳菲歇去何须恨,夏木阴阴正可人。


译文

节令风物不断递换,变化常新;痴心儿女,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?

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?夏天的树木,浓密葱绿,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!

注释

晦日: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。

节物: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。

儿女:这里泛指男女。

芳菲:香花芳草。

何须:何必,何用。

可人:称人心意。


  文人伤春,似乎是永恒的主题,春风春雨,落花垂柳,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。三月晦日,是春天的最后一天,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。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《三月晦日赠刘评事》诗云:“三月正当三十日,风光别我苦吟身。共君今夜不须睡,未到晓钟犹是春。”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。秦观这首绝句,与贾岛诗一样,也是通过议论,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。但秦诗一反旧例,没有悲伤的情调,却是顺其自然,豁达通变。

  诗富有哲理,蕴含“理趣”。“三月晦日”,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,过了这天,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。春去的伤感,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,不言而喻。春去的伤感,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,不言而喻。但这首诗,却反其道而行之,写出了新意。“节物相催”,是自然规律,非人力所能为。因为新陈代谢,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!但那些“痴心儿女”却想“挽留春”,不欲让春归去。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。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,做了充分的铺垫。后两句,反振一笔,如异峰突起,醒人耳目。繁华似锦(“芳菲”)的春天归去,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。那“阴阴”的“夏木”同样“可人”,诗人的乐观、豪放、豁达,跃然纸上!

  诗是说理,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,强调应该顺其自然。推而广之,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: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,好的可以变坏,祸福相倚。因此,当你失去了什么时,不要过分抱憾,要正视现实,知足常乐。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,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;顺境有顺境的快乐,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,使人步入顺境。通过这诗,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,并从中得到勉励。宋人的说理诗,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,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。

相关推荐

    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

    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。清新庾开府,俊逸鲍参军。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何时一樽酒,重与细论文。 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(唐玄宗天宝五年)或747年(天宝六年)...

    《杨给事师皋哭亡爱姬英英,窃闻诗人多赋,因》

    杨给事师皋哭亡爱姬英英,窃闻诗人多赋,因真珠为土玉为尘,未识遥闻鼻亦辛。天上还应收至宝,世间难得是佳人。朱丝自断虚银烛,红粉潜销冷绣裀。见说忘情唯有酒,夕阳对酒...

    《春天吟》

    春天吟一片春天在眼前,眼前须识好春天。春秋冬夏能无累,雪月风花都一连。能用真腴为事业,岂防他物害暄妍。我生其幸何多也,安有闲愁到耳边。...

    《过诗人李长源故居》

    过诗人李长源故居楚些招魂自往年,明珠真见抵深渊。巨鳌有铒虽堪钓,怒虎无情可重编。千丈豪气天也妒,七言诗好世空传。伤心鹦鹉洲边泪,却望西山一泫然。...

    《岁暮夜雪招二王诗人菲果小饮》

    岁暮夜雪招二王诗人菲果小饮斗酒那能不醉休,醉来可使不歌不? 黄金虽我无颜色,秋水还谁辨马牛? 笑插落梅花乱鬓,起看城雪筋冰楼。 一角忽风天尽黑,万鸦抟雨下枝头。...

    《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》

    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不钩帘幕昼沉沉,难向庸医话病深。不识诗人容易病,一春花鸟总关心。...

    《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》

    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水晶宫殿玉雕阑,丝竹丛中墨未干。却道诗情多富贵,故教村落写荒寒。...

    《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》

    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不识山村路纵横,但随流水小桥行。一春尚未闻黄鸟,玉女峰前第一声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