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平乐 太山上作》

体裁:词 年代:元代 作者:元好问

清平乐 太山上作
江山残照。落落舒清眺。漳壑风来号万穷。尽入长松悲啸。井蛙瀚海云涛。醯鸡日远天高。醉眼千峰顶上,世间多少秋毫。


作品评述

【注释】:
蒙古灭金之后 ,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 ,不愿为官 。公元1236 年3 月 ,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,在三十天的行程中,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《清平乐》等词。在词中,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。
词一开篇,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。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,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,四周景物历历在目。此句全从杜甫《次容灵岸》诗中的“落落展清眺”一句来,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,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。接下来另起一笔,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,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。作者借用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描绘的“作则万窍怒号 ”。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,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。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 ,风入松林,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。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 ,一从松林间写风 。风不可见 ,借物可知 ,一“号”一“啸”,表现生动。“悲”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,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。
泰山以其高耸特立,视野开阔,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。词人登泰山而纵览,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,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、高高的天 ,大开了眼界。“井蛙”出于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 ,拘于虚也。”井底之蛙,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,不知道有个大海,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。“醯鸡”也典出《庄子》的《田子方》篇中。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,一种小虫,瓮子有盖盖着,不见天日;一旦揭去盖子,它就见到天了。词人登上泰山 ,也有这种感受 。下句“醉眼千峰顶上”,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,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。当身之所处,眼之所见 ,心之所感,泊于笔端,于是便有”世间多少秋豪”的顿悟之句。这一句是反用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,而大山为小”的部意。庄子主张万物齐一,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。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,而百安其为小;泰山本大,而百得其为大,因而大非大,小非小,甚至小即是大,大即是小了。词人借用此句,本意是要说 ,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,包括功名得失、人事悲欢等。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 ,心情悲伤、惨淡。“世间多少秋毫”一句,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,与上片末句“长松悲啸”意境相同。
全词短短八句,四处化用《庄子》中的语句,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,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,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 ,风格清脚沉郁 ,显得自然而精炼。


清平乐 太山上作 - 元好问
江山残照。落落舒清眺。漳壑风来号万穷。尽入长松悲啸。井蛙瀚海云涛。醯鸡日远天高。醉眼千峰顶上,世间多少秋毫。


相关推荐

    《泰山》

    泰山俯首元齐鲁,东瞻海似杯。斗然一峰上,不信万山开。日抱扶桑跃,天横碣石来。君看秦始后,仍有汉皇台。【作品评述】【注释】:泰山:在山东省中部,绵亘济南、泰安、历...

    恩重泰山

    【拼音】: ēn zhòng tài shān【解释】: 恩情深厚,比泰山还重。【出处】: 宋·刘攽《彭城集·次韵孙少述二首》:“君思重泰山,未有毫发酬。...

    笃定泰山

    【拼音】: dǔ dìng tài shān【解释】: 像泰山那样稳定。比喻有绝对把握,无须忧虑。【出处】: 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:“那没问题,包在...

    泰山压顶

    【拼音】: tài shān yā dǐng【解释】: 泰山压在头上。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。【出处】: 明·贾凫西《木皮词·正传》:“给了他个泰山压...

    《过泰山下》

    过泰山下生长海门狎江水,腹中泰岱亦峥嵘。空馀揽辔雄心在,复此当前黛色横。蜿蜒痴龙怀宝睡,蹒跚病马踏砂行。嗟余即逝天高处,开阖云雷傥未惊。...

    词人墨客

    【拼音】: cí rén mò kè【解释】: 墨客:文人。泛指风雅的文人。【出处】: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一回:“馆娃宫、铜雀台,惹了多少词人墨客嗟...

    挈泰山以超江河

    【拼音】: qiè tài shā yǐ chāo jiāng hé【解释】: 超:跨过;挈:用手提着。用手提着泰山跨过大江大河。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...

    《赠涤非词人》

    赠涤非词人词客天南去,碧鸡金马间;山光十日酒,渔唱一溪烟。春雨花开落,秋云梦往还;此中多妙趣,回首几千年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