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家》

体裁:六古 年代:唐代 作者:张继

山家
板桥人渡泉声,茅檐日午鸡鸣。
莫嗔焙茶烟暗,却喜晒谷天晴。


作品评述

【注释】:
又作顾况作


 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。作者绘声绘色,由物及人,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,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。格调明朗,节奏轻快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
  全诗仅二十四字,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,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、到达农舍、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,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,读来感到句绝而意不绝。

  首句“板桥人渡泉声”,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。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,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。句中并没有出现“山”字,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“板桥”与“泉声”,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。“泉声”的“声”字,写活了泉水,反衬出山间的幽静。短短一句,使人如临其境,如闻其声,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。

  从首句到次句,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。“茅檐日午鸡鸣”,显然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。这时,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,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,象是在欢迎来客。鸡鸣并不新奇,但安排在这句诗中,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。这句中的六个字,依次构成三组情事,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,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。在音节上,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“音步”。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,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,而且音节响亮。

  第三句“莫嗔焙茶烟暗”是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致歉话。上面二句从环境着笔,点出人物,而这一句是从人物着笔,带出环境。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,作者在“焙茶烟暗”之前,加上“莫嗔”二字,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,写出了山农的感情。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,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。“莫嗔”二字,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。

  第四句“却喜晒谷天晴”,和第三句连成一气。南方山区,收获季节云多雨盛,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,是有典型意义的。继“莫嗔”之后,又用“却喜”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,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,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。

  这首诗,如果按司空图的《诗品》归类,似属于“俯拾即是,不取诸邻,俱道适往,着手成春”的“自然”一品。作者象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,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。

  (徐燕)


山家 - 张继
板桥人渡泉声,茅檐日午鸡鸣。
莫嗔焙茶烟暗,却喜晒谷天晴。


相关推荐

    《西江月 以上二首见丹经极论,未注作者》

    西江月 以上二首见丹经极论,未注作者一理无今无古,此心何喜何嗔。无相乃为真相。色身即是法身。不消一句半句,活得千人万人。咦,这里便是到头,何须只管翻身。...

    鸡鸣之助

    【拼音】: jī míng zhī zhù【解释】: 比喻妻子对丈夫的帮助。【出处】: 《诗经·齐风·鸡鸣》载:妻子催促丈夫早起,如同鸡鸣所起的作用。宋·...

    鸡鸣起舞

    【拼音】: jī míng qǐ wǔ【解释】: 指胸怀大志、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。【出处】: 宋·韩元吉《薄幸》词:“都莫问功名事,白发渐星星如许。任鸡鸣...

    鸡鸣馌耕

    【拼音】: jī míng gǒu gēng【解释】: 比喻妇女勤俭治家。【出处】: 语出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女曰鸡鸣,士曰昧旦。”又《豳风·七月》...

    鸡鸣犬吠

    【拼音】: jī míng quǎn fèi【解释】: 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。同“鸡鸣狗吠”。【出处】: 《后汉书·吴良传》:“举觞上寿,谄称太守功德...

    鸡鸣狗吠

    【拼音】: jī míng gǒu fèi【解释】: 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。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。【出处】: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鸡鸣...

    鸡鸣而起

    【拼音】: jī míng ér qǐ【解释】: 鸡叫时就起床。形容勤奋不怠。【出处】: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鸡鸣而起,孳孳为善者,舜之徒也。”【举例造句...

    《秋雨过红板桥》

    秋雨过红板桥当年此地,消魂人忆消魂事。妙舞清歌,不是柔奴定泰奴。西风古道,二十年来人渐老。漠漠迢迢,秋雨重经红板桥。...